垃圾場雜記(43):籃壇2003年回顧

年紀一大,就覺得每年過得特別快,而且記憶力愈來愈差。2000年千禧的世紀交接不是還around the corner?怎麼轉眼間就要2004年了?2003年的NCAA冠軍是誰?哦…想起來了,是Syracuse。

每一年的年底,對籃球迷而言都是個特別的時刻。特別是,如果你是個什麼都看的籃球迷。籃球似乎總讓你學到了更多,也帶走了你記憶中的某些東西,既讓你快樂,也讓你哀愁,就像人生一樣,隨時有獲得,也經常有「失去」,悲喜交加。

2003年的NBA,馬刺二度封王。是的,在某些人的眼裡,他們打球實在不具備太多觀賞性,甚至可以說,馬刺對籃網的總冠軍戰系列確實不如西區季後賽任何一輪精彩。但對我這個屬於籃球「基本教義派」的信徒而言,我還是很高興見到「nice guys finish first」。

我很開心的看到Steve Kerr用他的「一百零一招」─跳投,為自己的生涯寫下光輝的句點。心服口服的承認,Tim Duncan是當今最具主宰性和全面性的NBA長人,也是每個籃球員的典範─無論建祥兄認為他是多麼得到「斑馬」(裁判)的厚愛。

見到湖人王朝的戛然中斷,Kobe Bryant和Derek Fisher眼中的淚水,對我來說,那並不值得傷心,因為每個王朝總有起落。湖人「Showtime」沒有1986年敗在火箭手下的錯愕和震驚,就不會後來的二連霸。

我們也親眼目送了兩名足以名列史冊的偉大中鋒:David Robinson和Alonzo Mourning。他們都不完美,D-Rob直到退休仍難撕下「軟弱」標籤,有人指稱Duncan才是D-Rob生涯得到救贖的key man。Mourning終其生涯求一冠軍而不可得,和查爾斯爵士一樣抱憾引退,更遺憾的是他因為腎疾被迫提前結束球場生涯。

但毫無疑問,他倆都是不折不扣的傳奇人物,那種能夠讓你說給兒子聽的人物。你還能見到第二個海軍官校出身的偉大中鋒嗎?你又還能見到多少個以6-10身高主宰球賽、主宰防守的偉大中鋒?

在夏天的美洲奧運男籃資格賽,美國夢六展現「王子復仇」的決心。這還不是他們最理想的陣容,但是在比賽中,我們至少看到了老美「卯起來打」的企圖心。

NBA那個不太受人疼愛的妹妹WNBA,倒是冒出了不少驚奇。底特律震動隊如其名,一舉奪得冠軍shock the world,暫時終結WNBA由彗星和火花分庭抗禮的時代。而老馬這一家子也真不簡單,Karl Malone的女兒Cheryl Ford,不但和他長得頗為神似,球風更是得到老爸真傳,新秀球季表現就相當突出,比老爸還早拿到冠軍戒。不過我想知道的是,她能不能在WNBA打上20年…

NCAA的球場上,今年是Big East的天下。Carmelo Anthony滿足了所有人的夢想,以大一身份率領Syracuse擊敗Kansas封王,也再度成為另一個「one and done」的球員,同時繼續在NBA裡開創他的神奇旅程。女籃則繼續由Uconn稱霸,在超級球員Diana Taurasi領軍下,Uconn打敗另一支傳統強權Tennessee封后,而且2004年很有可能再來一遭。

這一年內,我們同時看到許多的醜聞,除了數不清的招生違規,還有Baylor大學Calvin Dotson涉嫌槍殺隊友Patrick Dennehy的謀殺案、Iowa State大學教頭Larry Eustachy巡迴大學校園參加派對,和美眉把酒言歡結果被登上報紙。

教練大風吹也有如地震一般持續擴大,宛如骨牌。一直聲稱終生只愛Kansas的Roy Williams,還是禁不住母校北卡大的召喚。Williams的異動,使得原本在Illinois的Bill Self投奔Kansas,原在Southern Illinois的Bruce Weber轉檯Illinois。Georgia的Jim Harrick和北卡的Matt Doherty下台,是最受矚目的兩名下台教練。Tom Davis(原Iowa)執掌Drake、Dick Bennett(原Wisconsin)在Washington State復出、Billy Tubbs(原Oklahoma、TCU)轉戰Lamar,是退而不休、重出江湖的三個知名老教頭。

太平洋此岸,遠征中國甲A兩年的新浪,因財務和「不堪遭受欺凌」問題,重返台灣。換血進入第三年的中華男籃隊,在哈爾濱亞錦賽吞下史上最差的第11名,不但被稱為國恥,還鬧出教練和記者的衝突事件。台灣籃壇似乎就像以前Bill Fitch在擔任騎士隊教練時所說的:「在低潮中還能有低潮」,跌到谷底中的谷底。

在體委會主導下,ESPN、NIKE共同參與SBL超級聯賽的籌辦。SBL似乎被認為是台灣籃球的最後希望,在我的觀察下,球員們也真的將它當作最後希望。林志傑受到球迷的高度關注和談論,是這個現象的最佳例證。到目前為止SBL進行五週,如果能繼續維持現有的競爭水準,我相信它會重新找回球迷對台灣籃球的熱愛,甚至可以成為台灣籃球再度走向職業化的試金石。

在女籃方面,國泰持續稱霸,中華女籃則正在向進軍雅典奧運努力。我們的女籃擁有亞洲前三的水準,但是正如同跌入谷底後重新尋找自我的男籃,整體環境和氣氛還有著許許多多值得思考和改變之處。

林裕書、何守正、左從凱的受傷停賽,屏中吳俊男的不幸殞命,則讓我們見到籃球場外的真實面,提醒每一個籃球員珍惜自己的重要性。

中國籃球今年「火紅」無比,從移動長城到最近的易建聯、唐正東,甚至是年僅14歲的陳江華,歐美媒體對中國籃球抱有高度的好奇心、想像和期待。這個在籃球版圖上曾經神秘的國度,如今是全世界籃球工作者眼中的金山銀礦。中國如何加入全球化的行列,讓人才受到正確的培養、訓練、重視、發展,同時「保」住自己的籃球根,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在甲A方面,上海在姚明出走之後隨即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廣東宏遠,未來幾年內,廣東將會是所有人注意的焦點,江蘇在台灣教練邱大宗的帶領下展現新意,八一則仍然保有傳統的強勁實力。

綜觀甲A,球隊訓練方法、教練水平和裁判的「黑哨」、「偏哨」都是很大的問題,走向職業化,才會讓中國籃球不枉費廣大土地上出產的無數潛力籃球員,在它最想發揮的2008北京奧運獲得應有的成果。

每年年底,如果你仔細的回想,總會發現十二個月來籃球帶來的一切竟是如此豐富。有歡喜、心傷、偉大和遺憾。如果說籃球曾經給過我什麼啟示,我想說,籃球讓我知道,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努力就會有收穫,無論前一場球是勝利或失敗,無論前一季是冠軍或是最後一名,當下一場球裁判將那顆橘色籃球拋起的那一刻,It’s a brand new game。

垃圾場雜記(42):球迷,你在那裡?

今天看到一則有趣的消息。讓很多人欽佩得五體投地,也被很多人不屑一顧的小牛隊老闆Mark Cuban,在主場American Airlines Center祭出了一套新的售票方法「singles」,以求解決每一場球賽的「散座」問題。

Cuban定義的「single」座位,就是在劃位之後,被夾雜在不同購票群之間的「一人座」。大家知道的,看球通常都是呼朋引伴,少則兩個(夫妻、兄弟、男女朋友…等等),多可達N人,但劃位之後的結果,難免會空出一些夾雜其中的單人座。Cuban經過調查後發現,每一場大約會出現500個「single」座位,而這種座位特別難賣,往往是開打之後還乏人問津。

於是乎,庫大老闆決定,除了對湖人或馬刺這種熱門場次,其他場次,依座位區域的不同,single座將以低達五折的票價廉售,刺激購票慾。反正空著也是空著,如果打五折賣得出去,總比空在那礙眼、養蚊子好。

我不由自主聯想到咱們SBL正在力爭上游的票房,到目前在每場平均1000人左右盤旋。所有人都在納悶,說實在的,球賽夠精彩、球員夠認真,票價雖然表面上沒降,但形同變相打折的「兩人同行一人免費」也推出了,可是…人呢?球迷呢?電影「Field of Dreams」裡不是說「球場蓋好,他們就會來」嗎?

有沒有可能,擺在台北縣市的籃球「例行賽」,最多就只能吸引平均1500人上下的球迷?(依據經驗,季後賽的滿場是必然,無論是CBA或是SBL,不在討論範圍內)有沒有可能,知道SBL訊息的球迷還不夠多?或者是,大家都聽過SBL,卻對它一無所知?

如果進場球迷能夠更多,為什麼他們不進場?他們是寧願待在家裡舒服的看電視轉播?既不進場、也不想看轉播,完全不care?想看球,但球場太遠,交通不便?還是票價依然太貴,讓他覺得不值得親自跑一趟?

至於進場的球迷,除了各球隊後援會、球員後援會擁有明顯的理由以外,其他人為什麼進場?是促銷手法成功?是因為媒體大炒特炒?還是因為剛好經過球場,順便進來看看?進場的球迷組成以那一種人居多?男女朋友?學校同學?一家老小?

「例行賽」式的球賽票房不理想,在國內已不是新鮮事了。只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有Cuban的精神。他千方百計想知道票房不好的原因,他想利用各種方式讓票房更好。以上的種種問題,SBL是否該透過問卷、網路民調,或是一對一訪談的方式去進行了解,而非坐在辦公室裡想破頭、各種招式出盡,卻不得其解?

也許他沒學過行銷學,也許他有時很討人厭,有錢就算了,那種花錢的方式簡直得令人想吐。但是,Mark Cuban今天為我們上了一課。

■也談SBL裁判
對於裁判,裘必勝兄已經發表他的看法,我想看球的球迷也各自有自己的意見。事實上,我對大部份的裁判都沒有意見,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的是,SBL裁判將會被視為一個整體來檢視成績,這其中如果有任何不適任、不合格的老鼠屎,就會將其他人拖下水。

我同意裘兄所說的,球隊輸球,如果只曉得怪罪裁判,那就是完全不了解狀況、推諉責任。但我同時也想問:被排到不適任、不合格裁判執法的球隊,是不是就活該倒楣呢?

從已進行的球賽看來,確實有許多不適任的裁判被推上SBL戰場,尺度不一就算了,連最基本的goal-tending、8秒未過前場等等狀況,都會吹得亂七八糟,實在讓人無法理解。

國內還有不少水準不錯的裁判未被排進SBL,為什麼?為什麼這些未經歷大陣仗歷練的裁判,會被推上SBL球賽執法?

SBL雖無職業籃賽之名,但已有職業之實。換句話說,每個人會以職業的水準來要求。SBL必須盡速建立裁判考核的機制,水準不夠的、常有誤漏判的,就該淘汰,球隊輸球不該全怪裁判,但也不應該因為裁判的水準太差,而抹煞了球隊和球員的努力。

國內裁判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裁判的訓練、培養、考核、晉昇,也要能夠跟得上時代的進步,如果自己水準不夠,光靠口中的哨子想要服人,也只是一時,徒然在籃壇留下臭名而已。

■台灣籃球的世界排名
最近新聞報導,台灣的世界籃球排名,男籃排第34,女籃25,整體排名32名。乍看之下,還真比我想像中的高了一點,而且也比足球的世界排名一七幾高多了。

這項排名計算了過去八年來的成績,應該算是很有公信力,也很能反映各國長期以來的籃球實力。當然,它只計算由國際籃總主辦的國際或區域性賽事成績,所以像亞運、東亞運、世大運等賽事的成績是不計算在內的。但反過來說,這種計算方法也使排名更精準一些,因為各國並不見得都很看重亞運、東亞運,派出的隊伍實力也各有不等。

世界排名,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但我突然想到中華籃協的2008奧運計劃,就覺得好笑。與其作那種不切實際的夢,不如先在世界排名上趕過日本、超越南韓再說。以中華籃協的績效和歷史來看,光要作到這一點就不容易,這必須要有三級籃球的並進和男女籃的均衡發展,換句話說,任何一項都不能偏廢。

從另一方面來看,世界排名,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各國籃協的績效和認真程度,可以說是各國籃協的考績。各位以為,CTBA的考績如何呢?

垃圾場雜記(41):Monday Morning

看NBA有兩件令人很難過的事,第一件事是自己支持的球隊在季後賽被淘汰,而且心傷的程度隨著季後賽輪次和系列賽比數成正比。如果是第一輪出局,或是直落四被克蛋,也就罷了。如果戰至第七場,或是東西區冠軍戰、總冠軍戰才落敗,會讓人有好一陣子食不下嚥,甚至對這個世界產生仇恨。

第二件事,就是看到偉大的球星退休,或是因傷因病而被迫離開球場。很不幸的,繼Abdul-Jabbar、魔術強森、Larry Bird、喬丹等人之後,我所收集的「退休球員名單」又多了一人─Alonzo Mourning。這代表的另一個意義是:我看NBA的時間愈來愈久,也就是說,我愈來愈老了。

坦白說,Mourning從來都不是我很喜歡,或是非常注意的球員。他的球風並不好看、漂亮、華麗、有特色,無論你要怎麼形容。我當然不會拿他和喬丹等飛人比較,但即使和Hakeem Olajuwon、Karl Malone等內線戰車來比較,我也實在看不出Mourning的特色在那裡。

然而,沒有特色的球風,並不足以減損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因為Mourning是定義「substance over style」這句話的最佳典範之一,對他來說,兩分就是兩分,籃板就是籃板,扣籃就是扣籃,而籃球場上所有的作為,就只為了贏球而已。

在他高中時期,Mourning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除了幾乎全美一面倒的力捧他為高中第一長人之外,他那獨特的名字和姓也是原因之一。有人姓「早晨」嗎?這種人應該是有如迎面微風和溫暖陽光吧!

錯了,他是早晨沒錯,但可不是星期天早晨,而是星期一早晨──那種你可以感覺到一星期的戰鬥又要開始,又得忙著擠公車捷運,和這個現實社會中無數人競爭的Monday morning。球場上的Mourning,只有陽剛、男子漢這些辭彙足以形容。與其說他像早晨,不如說他更像中午的大太陽。

Charles Barkley曾說過:「A player is a player.」意思是說,一個球員是一個球員…呃,不是啦,真正的意義是說,一個擁有球技和實力的球員,就能夠在場上生存。查爾斯爵士會蹦出這句話,是因為他本身就是個推翻身高、位置等傳統定義的籃球員。同理,這句話也可以用在Mourning身上。

Mourning在Georgetown大學時,我並不這麼想。當時,我認為他是一個太矮的中鋒,因此當他於1992年選秀會首輪第二被黃蜂挑走時,我是不太看好他的。誰知道,他為我錯誤的籃球觀念上了一課。

插句題外話,提到Georgetown,不只是Mourning,當年我看Mutombo在大學時的表現,從來沒想過他會是年薪千萬的年度最佳防守球員;因為當時的Mutombo,無論是籃球素養還是速度,都看不出來這麼有身價。套句Sam Amico的話,我到現在還坐在這裡寫免費專欄而不是球探,是有原因的。此外,後期的Allen Iverson確實光芒過人,但我也從未想像AI能夠以如此獨特的方式席捲全球。(老爸這時走過來插了一句話: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我也沒想到當年在Georgetown念書的宋省長,現在是黨主席還要選總統啊…~~有點冷)

Mourning長達11年的NBA生涯,平均20分、9.7籃板、2.9阻攻,其中2.9阻攻的成績是最令我訝異的。他的彈性、速度都不特別出色,但防守的企圖心、侵略性、timing掌握,都是上上之選。除了助攻能力較差,實在沒什麼好挑剔的了。

但我經常會想,像Mourning如此的球員,撐了11年最多只打到東區冠軍賽,是什麼樣的感覺?那種無止盡、有點像夸父追日般的追逐,有多麼累人?一次又一次追逐後的失落和心傷,又是什麼感覺?無奈?自責?怪自己?怪別人?還是怪天?

同樣的感覺,也曾出現在Barkley和其他球員的身上吧。和許許多多曾經黃袍加身、戴上金戒的偉大球星相比,這些球員的感受似乎更趨近於現實的人生。現實的人生,總是失敗的人多,成功的人少,不是嗎?

這也就是為什麼Mourning能夠贏得這麼多球迷的敬佩。從熱火和尼克的長久對決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並沒有擊垮他的戰鬥意志,相反的,他確實作到了喬丹說的「play every game as if it’s his last」。就連打架,Mourning也是百分之百投入,否則當年那能拖得抱住大腿的Jeff Van Gundy滿地爬?

灰熊總裁Jerry West說得好,Mourning是一個有腎病的球員,場上表現沒人敢斷定,但今年夏天還有小牛、熱火等多隊競標,可見他的價值所在,籃網4年2200萬美元能簽下Mourning,絕對算是「賺到」。

只是,籃網流年不利,前後簽了兩名Georgetown中鋒Mutombo、Mourning,不但均無大用,最後還落到2700萬美元買斷Mutombo合約、Mourning提前退休的地步,為兩名「不存在的中鋒」付出共約5000萬美元,薪資上限還被卡死,誰能預料?

Mourning讓我想起先前為76人奪下1982年冠軍的Moses Malone。兩個人都是實而不華的矮中鋒,他們對球隊的貢獻遠在統計數字之上,如果說有「被低估的明星球員」,這兩人當之無愧。

就像我之前寫過的,和生命比起來,籃球是微不足道的。對Bobby Hurley、Sean Elliott、Magic Johnson,都是如此,對Mourning而言亦然。

我從來沒真正喜歡過Mourning,他的進攻也實在引不起我的興趣,他的投籃動作怪怪的,但是從今天開始,我為他祈福,也謝謝他為我帶來的所有籃球記憶。

此一時,彼一時
現在好像沒聽見有人罵Tim Floyd是豬頭了,甚至,黃蜂於11/23在底特律靠著Baron Davis一記致勝扣籃以81-80擊敗活塞,那個play還被美國媒體形容為「完美的戰術設計」。我想起前幾年Floyd被虧得體無完膚的時刻,說他是前公牛總管Jerry Krause「釣友」的人,可能還比說他是公牛總教練的人還多。

很奇怪,現在也有人跳出來為Floyd說項了,說他在公牛時完全沒有被賦予成功的條件,不但陣中是一堆自大、態度不正確的爛球員,而且還規定要打三角戰術,本是綁手綁腳。奇怪的是,這些「超級好朋友」在前幾年為什麼都靜悄悄?

一次完美的戰術設計,一個成功的球季,能夠徹底扭轉Floyd的名聲嗎?在我印象中,他可能是近20年來被批得最慘的教頭之一,完全被看扁。如果本季能夠大翻身,這不但證明了媒體的現實和騎牆,也印證了另一句傳奇教頭John Wooden也同意的籃壇老話:再好的教練,沒有好球員也是枉然。

垃圾場雜記(40):黑人教頭

頂著1勝10負、10連敗的戰績,Doc Rivers被「火」掉了。我相信,支持他的球迷並不太多。Kobe作了不該作的事,有著一大堆支持者喊著「We still believe in you. We love you.」,一個教練只不過10連敗,卻得不到一點愛,你說籃球場上是不是夠詭異。

圓球作者王建祥兄在文中提到黑人教頭這個問題,並以Rivers和Isiah Thomas先後被炒為例,讓我也不得不稍作思考。

事實上,NBA一直以自己是黑人教練比例最高的職業聯盟為傲。我特別算了一下,目前共有11隊的教頭是黑人,大約占38%,其中東部球隊特別捧場,,又以大西洋區為最多,而中西區居然連一個都沒有。黑人教頭的分佈如下:

大西洋區:Don Chaney(尼克)、Byron Scott(籃網)、Eddie Jordan(巫師)、Randy Ayers(76人)、Johnny Davis(魔術,代理總教練)
中央區:Bill Cartwright(公牛)、Terry Porter(公鹿)、Paul Silas(騎士)
中西區:無
太平洋區:Frank Johnson(太陽)、Maurice Cheeks(拓荒者)、Nate McMillan(超音速)

在我看來,NBA身為黑人教頭比例最高的聯盟,其實也沒什麼特別值得驕傲之處,因為籃球原本就是黑人主宰性最高的運動。而總教練多以球員轉任為多,黑人教頭愈來愈多,自然不足為奇。

但是,黑人教頭功力較差,仍是多年來NBA裡不少人心中默認的想法。許多人堅信的另一個理論是,球隊高層即使聘用黑人,多半對他們較不具耐心,三兩年打不出成績,耐性就已到極限。1996-97球季NBA五十大壽,票選出的史上十名最偉大教練,膚色比我還深的教練只有Lenny Wilkens一人,這個結果讓不少人對「教練膚色理論」更是振振有詞。

多年下來看過不少討論教練種族的文章,再加上自己的觀察,我整理出一般人的共同想法大概是:黑人教頭個性多半較為溫和,長於了解球員心理、擅於和球員相處,但拙於戰術理論。白人教頭裡則有著比例較高的「控制狂」(control freak),精研戰術、脾氣剛烈、和球員相處不睦的比例也比較高。

黑白教練孰優孰劣該如何判斷,這不是一個能夠量化的問題,統計史上黑白教頭的勝率就能得到答案嗎?當然不行。說穿了,這又是件case-by-case、見仁見智、而且永遠吵不完的事。

然而,數字卻又有著它的代表意義,否則,Rivers和Thomas又怎麼會滾蛋?從74-75球季以降的30年來,手上戴過冠軍戒的黑人總教練只有三人,分別是74-75年的Al Attles(勇士)、78-79年的Lenny Wilkens(超音速)和83-84、85-86的K.C. Jones(塞爾提克)。黑人教頭真要扭轉大眾對他們的刻板印象,恐怕還是得從數字去著手。

■Manu & King James
球賽看到現在,Manu Ginobili和LeBron James,恐怕是最讓我「有感覺」的兩名球員。

Ginobili升上先發之後,已經完全展現他足以主宰一場NBA球賽的實力。沒錯,他的外線實在爛得可以,連他自己也曾自嘲的說「我可能是外線最差的外籍球員」,但是他那如同凌波微步式的左路切入,有點怪怪卻沈穩無比的打球節奏,卻讓我對籃球有了一番新的體會。曾經,我認為籃球在Bill Russell、Chamberlain、Jordan、Bird和Magic之後,將不會再出現「新的打法」,但Ginobili改變了我的想法。我很驚訝的發現,居然有人能這樣打籃球,而且打得很棒!

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是Steve Kerr形容的「best loose-ball-getter in the NBA」。你不覺得,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快手快腿總能爭奪到每一記失控球的控球權嗎?

此外,在馬刺出戰湖人以2OT落敗一役,Payton那張嘴又開始不乾不淨,大放厥詞,但Ginobili也不甘示弱,馬上回敬一串。別看Ginobili一副溫文儒雅的樣子,他在球場上不會輕易向對手妥協。而最有趣的是,Manu罵完一串亂七八糟的話之後,居然還回頭向Popovich眨了眨眼,作了個鬼臉。這代表Ginobili實際上根本就是在「玩」對手,玩心理戰,情緒並沒有受到影響。

真的,除了外線之外,我愈來愈喜歡這個來自阿根廷的傢伙了!

對於LeBron James,我則和對去年的姚明有相同的感受。他們都是年紀輕輕就揚名國際,在NBA連一分鐘都還沒打過,就被譽為下一個偉大中鋒、下一個喬丹,但James和姚明都沒有(至少目前看起來)被名利和光環沖昏頭,也沒有交出名不符實的表現。對18歲的James和22歲的姚明而言,我以為,這是非常難得的。

LeBron James的表現,在我的預估之上。是的,他的外線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是的,騎士還是支不成熟的球隊,但回顧過往20年,有多少新秀能夠有他目前的成績?

話說回來,與其說James是下一個Jordan,不如說他更有可能成為下一個Magic Johnson,至少我這麼想。不過,有人注意過James的外八字嗎?

■為國捐軀?
今年夏天在波多黎各為美國星條旗賣命的夢幻隊員,在球季開打之後似乎運氣都不怎麼好,傷兵成群,也難怪為世界各國貢獻數名球星的小牛老闆Mark Cuban要大發牢騷,聲稱要美國籃協走回大學生出征的老路子。

其實小牛算好的,雖然我個人認為Nowitzki和Nash的表現確實不如上季凌厲,但至少在帳面上看不出來。Nowitzki本季20.4分、7.6籃板、命中率49.1%,上季25.1分、9.9籃板、命中率46.3%;Nash本季13.4分、8.2助攻、命中率46.7%,上季17.7分、7.3助攻、命中率46.5%。兩人得分和Dirk籃板的下降,可以用小牛戰將充沛的理由得到解釋,而兩人的命中率和Nash的助攻甚至更高。

其他球隊就更慘了。超音速的Ray Allen膝蓋手術停賽,Nick Collison肩膀動刀,全季報銷。籃網的Kenyon Martin、馬刺的Duncan、快艇的Elton Brand,都先後受傷。目前連溜馬的Jermaine O’Neal、76人的Iverson也似乎快撐不下去了。

全年無休,當然是很累人的,也一定會造成過度疲勞和容易受傷的結果。但是,我認為美國籃協絕對不會接受Cuban的抱怨,膽敢讓大學生代表美國出征。目前可以說在每一級的賽事,美國都已不再擁有絕對優勢,NBA球星們再怎麼累,除非像俠客那樣直接一口回絕,否則披上了夢幻球衣,還是得挺下去。

■珍惜自己
今晚聽到壞消息,何守正代表師大打大專聯賽,結果不幸在浴室滑倒,右手撐到地上的碎玻璃,右手動脈和兩條韌帶斷裂,在成大醫院動了四小時手術,估計要停賽至少三個月。

在超級聯賽開打前驚聞此消息,真是令人難過。我相信台啤會更難過,少了何守正,戰力將折損大半。

過去兩個月來,籃壇意外連連,讓人心情好不起來。先是屏中的197cm中鋒吳俊男遭雷擊意外殞命,再有新浪前鋒林裕書在pub遭人圍毆,韌帶斷裂,然後又有再興中學的左從凱,在比賽中遭惡性犯規,頸椎裂傷。最後,則是何守正。

我只想說,身體是球員打球的本錢、未來的希望,務必自我珍重,降低意外發生的可能性。而如果意外是無法避免,那麼至少要記住─特別是明星球員級的人物─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不該作的事不要作,不該瞄的不要亂瞄,不該把的馬子不要亂把。

前塞爾提克老教頭Red Auerbach,有一次抓到Bill Russell騎機車,把Russell痛斥了一頓,原因就在於騎機車如果出意外,其嚴重性勢必難以想像。公牛的Jay Williams大概是沒讀好NBA歷史,技術又沒Karl Malone和Phil Jackson棒,居然自己騎哈雷機車去撞「電火柱仔」,也可能撞掉了大好前程。據我所知,國內HBL三民家商也嚴禁球員騎乘機車,是一樣的道理。

至於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可以用Paul Pierce為例。Pierce就是在夜店與人發生爭執,被砍了11刀,若非福大命大,我們現在那看得到他的得分美技?球員是公眾人物,永遠會是遭人嫉的焦點,如果自己又不知趨吉避兇,你不去找麻煩,麻煩也會自己找上你。

希望每一名球員都能好好珍惜自己,我希望在球場上看到你們的身影,而不是醫院。

垃圾場雜記(39):超級聯賽和大專聯賽

最近有不少市民對超級聯賽和大專聯賽提出看法,以下,則是我個人的看法。

■我對超級聯賽的不解
超級聯賽由NIKE、ESPN、籃協和球隊四方面開會,研究各項細節,據說會議內容不很順利,許多環節都卡著動不了,這其中有著幾個迷思和必須思考的議題,我的想法是:

1. 超級聯賽,只是體委會主委林德福用來為總統大選作嫁的政治工具?
這是很多人之所以不看好超級聯賽的想法,他們認為超級聯賽頂多撐個一年,如果明年民進黨敗選,就完蛋。我的想法則是,即使這是政治工具,如果能讓籃運有更好的發展,那又如何?整合兩職棒聯盟也是林德福的政績,也是「政治工具」,怎麼不曾聽過有人有意見?

另外,超級聯賽和NIKE/ESPN簽的合約,一簽就是三年,既然是商業合約,就沒有所謂在某黨下台之後作不下去的事情。是成是敗,全憑自己努力。

2. 執行單位掌權過大,球隊遭剝削?
目前會議停頓的原因,有很大一部份和球隊/執行單位(也就是NIKE/ESPN)針對贊助廠商、肖像權的意見相左有關。球隊方面認為執行單位享有的權利過大,球隊有遭到剝削之嫌。

簡單的說,球隊能不能在NIKE承辦的聯盟之下,尋找Reebok的贊助?如果執行單位和悅氏礦泉水簽約,球隊能不能找統一礦泉水贊助?理論上,當然不行,但這都是可以細談的事,而我覺得目前的重點並不在這裡。

要談到增加經費作行銷包裝,聘請洋將增加競爭度,球隊聲稱自己只是「業餘」,對「職業」兩字避之唯恐不及;談到贊助和肖像權,每一隊倒都很「職業」。

我的想法邏輯很簡單:
(A) 國內籃運如此低迷不振,有NIKE和ESPN肯跳出來行銷超級聯賽,坦白說,已經很偷笑了。換句話說,這是「資方市場」,出錢的人是老大。球隊以及每年坐在辦公室裡就笑納800萬元收入的籃協,自然沒有不全力配合的道理。如果球隊不願意,也可以,除非你把球隊收掉,否則每年一兩千萬的球隊經費還是得花,大家就繼續撐在那裡等死。

先把超級聯賽作起來,全力配合執行單位,球隊本身好好訓練,等三年約一到,如果超級聯賽真和中華職棒一樣熱,到時候不怕沒有廠商要搶簽,球隊也不用怕賺不到錢,就是這麼簡單。

(B) 呼應裘必勝兄的「無本生意」說,這是籃協和甲組球隊最擅長的一招。問題是,你想賺兩塊錢,自己不先掏個一塊,是賺不到的。

(C) 先前體委會跳出來作超級聯賽,籃協認為自己被架空。現在體委會放手讓超級聯賽歸屬於籃協底下,又有人說體委會撒手不管。我真是服了他們!

3. 「實力平衡」?
先前留侯曾寫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問題,我就不再多說。我只能說,許多人心中的「實力平衡」,是個很奇怪的概念和想法。即使真正將球員大鍋炒重新分配,你認為實力會真的平衡嗎?實力平衡,是不是說到球季結束,每一隊戰績都是勝負各半、五成勝率,就叫作平衡呢?

戰神的可用之兵,比九太或台啤多嗎?台銀又真的打不過裕隆嗎?球隊先捫心自問,訓練是否夠嚴謹,再去想「實力平衡」這四個字。台灣甲組真正的問題在於,打不過別人的球隊,練球還沒有人家認真,教練肚子裡又沒貨,所以永遠都打不贏。

如果David Stern也考慮實力平衡,我建議他從國王和小牛陣中抽幾個球員,送到金塊去,否則NBA我左看右看,實力也不太平衡。

到目前為止,我對超級聯賽有著許多的不解。我確定的是,如果超級聯賽出動體委會由上而下的整合,有大廠商的投入,還無法讓籃運恢復到它應有的模樣,還因為球隊和籃協鴉鴉烏的亂搞而雷聲大雨點小,國內籃運真的是沒救了。

■我看大專聯賽
無獨有偶,本年度的大專聯賽在大專體總、緯來體育台和知名行銷公司IMG的合作下,也即將登場亮相。

據了解,大專體總希望能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大學球員和甲組球隊畫清界限。未來,很有可能限定只有大三、大四的球員,才能兼打甲組球隊,大一、二球員必須以學校球隊為主。

事實上,這是好事。由於籃球生態不同之故,台灣不能完全仿照美國NCAA,將業餘資格和職業資格劃分得那麼嚴格而清楚。但大學球員和甲組球員分得不清不楚,甚至沒有區分,也不是長久之計。

最近有市民在市民開講中提到大專籃球隊的慘況。我很迷惑的是,如果各大專院校能夠動輒給出千萬獎學金,吸引學生前來就讀,為什麼會沒有錢讓籃球隊作球衣?為什麼籃球隊會沒有經費?

別傻了,學校當然不是沒錢。許多大專院校大興土木,偷扛幾包水泥出去賣,大概就能讓籃球校隊撐上好一陣子。根本的原因是,體育在台灣教育體系中的位階根本就是個屁。事實上,體育在中國人文化中的位階,大概也只有半個屁。

其次,大專球隊的訓練每個環節都有問題。不少學校裡的老師和教練,論文是寫得很棒,上了場卻讓人看不出本事。他們會說,現在的學生球員難帶、管不動。那我倒想問,如果你覺得領甲組球隊薪水的球員難帶,那你大可不必去找這種球員。大專聯賽中,還是有不少沒領甲組薪水,卻打得不錯的球員。

如果你真的有料、夠認真,自然會贏得球員的尊重,球隊戰績即使比不上北體、師大,至少也不會太難看。真的要搞到以當學生為最後手段,已經是下下之策。

最後,大專聯賽以校園主客場的賽制,立意甚佳,但我覺得和HBL短期內密集曝光的賽制相較,實在有其利空之處。

我誠懇而且樂觀的期待,大專聯賽能夠成功,再加上HBL和甲組聯賽,能夠確立國內三級籃球的正規發展。有了正常的籃球體系,就不怕會有人才問題。

■死亡之組?
亞錦賽預賽分組結果出爐,中華隊和大陸、敘利亞、伊朗同組,被媒體形容為「死亡之組」。我的想法是,如果依照目前中華隊準備的樣子,到那一組都是死亡之組,沒有什麼差別。對上大陸、敘利亞和伊朗,中華隊長人在籃板和防守方面的表現,將是關鍵。

不過,我對中華隊教練團有一個小小的期望。在分組預賽對大陸時,不要再玩過去兩年一遇上大陸就搖白旗那一套,派吳岱豪、何守正這些可憐的小朋友上場當犧牲打,輸四、五十分也不覺得丟臉。少說也要真刀真槍拼個25分鐘,否則會愧對身上的國家隊球衣。

垃圾場雜記(38):Make it a career

■Make it a career
如果你們還不知道的話,最近留侯一舉得男,臨風顧盼,得意得很。依稀記得,我們曾經有點無聊的討論,如果小留侯是男生,該從事什麼運動;是女,又該從事什麼運動,才能讓留候達成50歲提前退休、雲遊四海的計劃。

暫時的共同結論是:男生,就打棒球;女生,就打網球。

理由是:君不見現在棒球紅得發紫,雖然留侯那種水桶形身材一點都不像棒球員,沒人敢說他不會生出一個小曹錦輝。如果是女生,你沒看前網球國手王思婷賺進了多少獎金。

這讓我想到什麼?

如果有孩子從小夢想著成為曹錦輝和陳金鋒;如果有人能夠靠網球獎金賺足下半輩子的收入。為什麼,籃球不能是台灣孩子的career?

就在幾年之前,籃球還曾是高中大專球員的夢想。但事實證明,CBA中華職籃只成了一場泡沫,如今已是灰飛煙滅。除了陳信安、田壘等級的球員,沒有人有把握自己能夠靠著籃球過活。

我必須要大聲的說出來,讓籃球能成為從事籃球運動者的career,中華籃協不但責無旁貸,這也是他們提振籃運的根本,是他們必須追求的終極目標。

如果籃球能夠成為一般球員生涯規劃的一種選擇,參與籃球的人就得以增加,相關環境就能得到健全發展,相關產業就能活絡,商機就會萌生。球員能靠打籃球過日子,教練能靠教球過活,間接的,防護員、公關人員、球隊行政、經紀人…等等職位,就會產生。

要讓「籃球能夠是一種career」的前提成立,不靠籃協,靠誰?但我們的籃協究竟作了什麼?硬體設施和軟體內容的建立在那裡?各級籃球的規劃銜接在那裡?教練的培育養成在那裡?承辦球賽的用心、精緻、公平在那裡?國際賽成績和國家隊的進步軌跡在那裡?我無法想像,籃協的王人達理事長,怎能容忍如此不堪的績效和表現。

常有人說國內一般籃球員缺乏拼勁,這一點我倒不否認。我不想替球員找藉口,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他們缺乏拼勁?是太早成名?沒有競爭性?一切得來太容易?或許都是。但我相信,看不到未來、看不到籃球在自己心中的價值,才是背後真正的原因。如果籃球能有棒球的樣子,你看他們拼不拼?(當然,頂級球員缺乏企圖心,說什麼我都無法諒解和理解。畢竟,籃球註定是他們的career)

最後想說的是,即使有人認為台灣不具備職業籃球的條件,而且這種人還不少,但我仍相信,要讓籃球成為一種career,職籃仍會是最終的目的地。NBA是職籃;菲律賓那種熱鬧有餘、細膩不足的籃球,叫作職籃;日本、韓國那種體系完備、fan base不大的,也是職籃。

還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是,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職業籃球、適合什麼樣的職籃、允許有什麼樣的職籃。

■曾經
「No, sir.」

看著Kobe Bryant在初審聽證會上的模樣,曾經,我認為他真的是那萬中選一的星星,是註定要接下NBA薪傳的超級巨星。他每年進步,他有著那種你可以在喬丹身上才見得到的風采,他的言行舉止總是那麼得體。誰知道,他會栽在性侵害的案子上?

我有一個很耍寶的大學同學,曾經「有感而發」的說:「男人,都是被小弟弟害的。」Kobe似乎也應驗著這一句「至理名言」。

坦白說,我已經有點厭倦於「曾經…」的感受。我曾經認為Penny Hardaway真是另一個魔術強森,Grant Hill即將統治近10年的NBA,Ralph Sampson真的是Abdul-Jabbar、Bill Walton、Chamberlain和Russell的綜合體,Jayson Williams是第二個John Salley。但這一切,或因受傷、或因宿命,都未能成為事實。這似乎也告訴著我們,一個超級巨星是有多麼可遇而不可求,而球迷又該多麼珍惜眼前的球星。

Kobe的性侵害案結果將如何,還很有得等。我想知道的是,如果球迷們無法接受一個在床上喜歡3P的魔術強森,他們會不會原諒一個涉嫌強暴的Bryant。

■Kerr的退休和其他
*Steve Kerr退休了。如果他選在其他時刻退休,而非在今年西區冠軍賽第六戰連四記三分球逆轉戰局之後,我想,我對他的懷念還會少一點。

看NBA的巨星表演和對決,是一種享受;欣賞Kerr這種天份不會多於一瓶可口可樂、上場時間不會多於一炷香的球員改變戰局,也有著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快意。

Steve Kerr轉任TNT的球評,我期待著能夠聽到他的如珠妙語,更期待著有朝一日看見他以總教練之姿重返NBA。相信我,如果Phil Jackson的談話總是禪意不斷,Kerr絕對有條件比他更「禪」、更有趣,同時,也更不帶酸味。

*Kenyon Martin因為和籃網延長合約的談判破裂,憤而要求球隊將他交易出去。據說拓荒者有意以Rasheed Wallace和Ruben Patterson來交換Martin和Mutombo。

我很欣賞Martin的拼戰精神,一向如此。但我搞不懂,Martin憑那一點認為他值得6年8700萬美元?說真的,連籃網開出的6年6600萬,我都已經嫌高。

換算下來,6年8700萬等於平均每年1450萬。2002-03球季NBA球員薪資超過1400萬的,只有10個人,分別是Garnett、Shaq、Mourning、Howard、Pippen、Karl Malone、Rasheed Wallace、Mutombo、Houston和Webber。在這裡面,沒有Iverson,沒有Kobe,也沒有T-Mac和Ray Allen。

長人、中鋒的薪資確實要比鋒衛型球員高一點,但Martin並非七呎之軀,也沒辦法頂中鋒,當然也不具備那種身價。Martin是還有進步空間的球員,他的奮戰精神和進NBA之前的艱苦奮鬥歷程,沒幾個人比得上,但市場畢竟是市場,何況籃網的票房並不好,我看不到他值得千萬美元以上的理由。

這讓我想到,巫師也用平均超過千萬的薪水砸在Gilbert Arenas身上。難道千萬美元的關卡已經不再代表任何意義?如果籃網真以6年8700萬簽下Martin,我很難想像LeBron James在四年後重簽合約時,總價會是幾位數字了。

垃圾場雜記(37):亞錦賽札記和「雙陳風雲」

■亞錦賽札記
亞洲男籃錦標賽確定於9月23日至10月3日在中國大陸的哈爾濱舉行。對兩岸的球隊來說,這一屆的比賽都具有重要意義。

對中華隊而言,「換血計劃」進入第三個年頭。中華隊在過去的三項亞洲賽事中完成「三七連線」,前年亞洲盃、去年的亞運和瓊斯盃,都是第七名。坦白說,爛也已經爛到谷底了。就球員的天份而言,當然不是該有的成績,但籃球場上的天份和成績,原本就不會成正比。這其中的學問究竟在那裡,中華隊顯然尚未參透,全國籃協更是還在打混等死。

中華隊去了奧勒岡州的Basketball Academy兩週,加上七名球員到國王去特訓。憑良心說,這樣子的短期集訓有什麼功效,頗值得懷疑,詳細的論述請見裘必勝專欄。我們暫且把問號放下,等亞洲盃結束,再來作個總結。

接下來,中華隊在8月份還要到菲律賓去參加一項國際邀請賽,這項比賽其實是亞錦賽東南亞區資格賽,要選出兩隊參賽。據我獲得的消息,兩支成績不列入名次的外隊是中華隊和澳洲NBL明星隊,其餘都是東南亞各國國家隊。

我們先不要談籃協進軍2008奧運的大笑話,也先不要理會最後的名次。如果中華隊今年仍無法交出像樣的表現,就幾乎可以宣告換血大挫敗。這當中,籃協主事者、教練、球員,各有各自該負的責任,都別想怪罪別人。

所以,我們等著瞧。

對中國隊而言,這是姚明進入NBA之後,首度披上國家隊球衣。但更重要的是,中國隊也在進行轉型,這將是長久以來陣容變化不大的中國隊,相當關鍵的一次調整。而且,他們欲報釜山亞運冠軍戰慘遭南韓逆轉的一箭之仇。

鞏曉彬、劉玉棟、孫軍等為中國打下亞籃江山的老將,都已準備漸次退役,王治郅情況始終不明朗。撐在那兒的,是姚明、巴特爾、李楠和張勁松,準備接棒的,是劉煒、朱芳雨,甚至是青年隊的易建聯、唐正東。能不能接得起來,延續中國在亞籃的霸業,同時證明中國男籃不是只有姚明和巴特爾?

在轉型的當下,王非下台,中國隊反而逆勢而行,挑選了年邁的蔣興權掌兵,而不是阿的江,也不是張勇軍,這倒是最有趣的一點。老蔣治軍嚴明,但是否能跟得上時代潮流,擺脫土法鍊鋼的舊時代呢?或許亞錦賽也能看出一點端倪。

中國隊為亞錦賽,也安排了一系列的熱身賽。首先他們於7月13日在長春出戰吉林,92比62大勝,但意義不大。接下來,他們要進行所謂的「超級巡迴賽」,先於7月23至31日出戰USBA All-Stars五場,再於8月8至12日和澳洲NBL的墨爾本老虎隊(老虎隊有中國大陸的持股)打四場。USBA All-Stars陣中有好幾個打過NBA的傢伙,Gerald Honeycutt、Leon Smith、Randy Livingston和Olden Polynice等等,總教練就是剛指導完中華隊的Bob Hill,實力應該不會太差。

亞運快意逆轉中國大陸的南韓,倒是出了狀況。據我的消息來源指出,南韓由於職籃KBL的SK隊陷入財務危機,面臨倒閉,而且沒有財團願意接手,籃壇人心惶惶。一直拖到7月10日,才選出總教練和20人大名單,在所剩的時間內如何臨陣磨槍,挑戰很大。南韓陣容變動不大,加入河昇鎮和延世大學的金東吳(我不確定是不是這樣翻譯),其餘都是老將。不過,主力中鋒徐章勳膝蓋動刀,有可能無法出征,小胖子玄周燁的膝蓋也又出了問題。

日本隊一年來最大的變動是,總教頭更換為南斯拉夫籍教練Zeljko Pavlicevic,同時利用他的人脈,在6月份到歐洲移訓比賽一個月。他們首戰擊敗斯洛伐尼亞的青年隊,高興得不得了。接下來,日本隊要在7月24、26、27三天的「Kirin Cup」中迎戰萄葡牙國家隊,再度以賽代訓。

日隊陣容調整也不太大,加入了中鋒竹內公輔等新人,但核心戰力還是以老將為主。麻煩的是,主控兼隊長節政貴弘從歐洲回來之後,才告訴教練他要開刀,氣得教練差點沒瘋掉。如果節政無法上,日本可能會陷入沒有稱職控球的境地。或許,該徵召在夏季聯盟的「神童」田臥勇太?

目前能替中華隊作的scouting report,也只有這樣了。

■從「雙陳風雲」看台灣籃球迷
無巧不成書,陳金鋒和陳信安同時進駐丹佛市逐夢。兩個人都有點失落,陳金鋒再度上了大聯盟,但苦無表現機會;陳信安則是未能擠進夏季聯盟名單,再度和夢想中的NBA絕緣。

我不想在這裡論斷「雙陳」的實力、能力、潛力、爆發力或是其他什麼有的沒的力。我知道,那很可能又是另一次動亂的來源。搞到後來,我可能只會成為不少人吐口水的對象而已,沒有什麼正面的意義。

但是,在觀察「雙陳」逐夢的過程中,我倒是對棒球、籃球迷所呈現出不太相同的特性感到有趣。如果我的觀察有錯,歡迎指教,但我的想法是這樣的…

鋒仔出擊,絕大多數棒球迷一片叫好。甚至,我想用「無人能攖其鋒」來形容,本站裘爺大概就是踩中這枚地雷,負傷累累,我想。棒球迷對陳金鋒的感覺和全力支持,當然有其原因。首先,鋒仔負笈他鄉的精神,確實值得欽佩。其次,他在小聯盟的表現和成績,確實相當搶眼。第三、台灣棒球在世界上的排名原本就不差,它被許多人視為「國球」,事實上,它也可能真的是。

「球不迷人人自迷」,如果不為某個人、某支隊伍或某種精神、某些感動而瘋狂,或許也就不能稱之為「迷」了。所以,棒球迷全力挺鋒的那股熱情,是非常能夠理解的。

相形之下,如果允許我先把純粹的追星族排除在外,我發現許多籃球迷對台灣籃球的態度是十分令人不解的。他們對台灣籃球和球員,是一再的責難、批評、不屑、等著看笑話。他們喜歡在BBS上用「鄭志龍或陳信安打得過Steve Kerr嗎?」這樣的問題,或是「就算送我票,我也懶得去看甲組籃球,我連看電視都嫌浪費時間」這樣的字句,來消遣台灣籃球。

很自然的,對於陳信安挑戰NBA,落井下石的、冷嘲熱諷的、等著看笑話的人,似乎也就見怪不怪了。

我常想,或許他們的不屑、冷漠和無止盡的鄙視,是因為籃協已經從頭爛到腳,因為中華隊已經N年沒有能在正式的亞洲賽(「世界」這兩個字就別提了)打出好成績,因為我們的球星一再的讓大家失望。

如果棒球迷們能夠不把「鄭昌明和Derek Jeter誰比較厲害」掛在嘴邊,為什麼籃球迷不行?如果棒球迷能夠熱情的走進球場,為什麼150元能看一整天三場的台灣籃球沒人要看?如果棒球迷能夠為征戰異域的陳金鋒投以萬千祝福,每一場、每一球的關注著他的表現,為什麼籃球迷對陳信安無法作到?

這完全來自於棒球和籃球的世界排名和實力落差嗎?I don’t think so.

我敢說,台灣籃球絕對病了,上從籃協、球隊,下到教練、球員,沒有一個環節沒有病。這個病情,嚴重到幾乎快找不到解藥。

但是,或許有一部份的籃球迷也病了。在我的心中,他們比追星族更令我感到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