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92:四分之一世紀前那五個被叫作Fab Five的大學生(下)

fab-51

不存在的暫停 未到手的冠軍

密西根五虎的功蹟,就不用從頭細數了。他們在大一、大二這兩年都打進全美冠軍戰,但是都沒贏,1993年對北卡大一役還鬧出了史上聞名的「不存在的暫停」事件,主角不是別人,正是虎群的老大Chris Webber。隊友在ESPN紀錄片的描述是,平常球隊巴士是不准非球隊人士搭的,但那天破例允許Webber老媽上車,而Webber一路哭得像個小嬰兒一樣。

確實,這樣子的壓力和烏龍輸法──而且不要忘了他們是連續兩年輸在冠軍賽,對一個19歲剛要轉大人的大學生而言,是殘忍了一點。也正是這樣的傷痛,使Webber踏上了棄學之路,其他隊友則多撐了一兩年。Fab Five裡有四人後來都進入NBA,唯一無緣進NBA的是Ray Jackson。

那一個不存在的暫停有多敏感?Ray Jackson說其他四人從那一天至今都從未和Webber有過任何討論。這一次暫停成了羅生門,根據影帶內容,有人說板凳上的後衛Michael Talley作了暫停手勢(但當事人未承認),在邊線被包夾的Webber一剎那間也沒什麼思考能力,一瞄到隊友示意就下意識的作出暫停手勢。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之後,生氣又悲憤的說「你們為什麼要我叫暫停?(Why did you make me do it?)」賽後記者會只能故作堅強,面對致命失誤的媒體提問則以「我不記得了」搪塞過去。

只能說,密西根在這最後十幾秒的處理極為慌亂,怎麼看都令人難以置信,教練團大概脫不了責任。

全文請見此

請回答1992:四分之一世紀前那五個被叫作Fab Five的大學生(中)

1-gOWyskWGQ1Ur0cdD9moeyw

Fab Five的前兩塊拼圖

Mitch Albom的《Fab Five》,有許多一般媒體未曾報導的內容,也是全書最為引人入勝的部份。其中最有趣的段落是講述密西根大學如何招收到這五名排名都在全美100名之內的高中明星球員──Chris Webber第一、Juwon Howard第三、Jalen Rose第六、Jimmy King第九、Ray Jackson第84。
五人之中有四個人排名在全國前十名。另外,這五黑寶之中有四個人入選麥當勞高中明星隊,紀錄到2013年才被Kentucky的六人打破。如果各位很難體會這個震撼,那麼以台灣籃球來舉例,就像是曾文鼎、吳岱豪、陳信安、田壘和周士淵一起跑去念同一所大學,這樣有沒有很恐怖?

全文請見此

請回答1992:四分之一世紀前那五個被叫作Fab Five的大學生(上)

1-BpWaMBsReMDkoGrGIVgYLQ

人生既現實也殘酷,大小咖差很多,馬刺球星Kawhi Leonard和教練Gregg Popovich間的師徒情緣,Leonard如何在Pop淬鍊之下成為星級人物,已是眾人皆知,至於更早之前,Leonard在San Diego State的大學教練Steve Fisher,恐怕沒什麼人清楚或在意。日前,Fisher以72歲的年齡默默退休,宛如一顆小石頭丟進湖裡,全然不起漣漪。

那麼,儘管近代籃球史上最傳奇組合密西根大學Fab Five稱得上家喻戶曉,但他們與Fisher之間的師生關係,勢必也未曾得到應有的注意。很巧,Fisher退休的2017年,也是密西根大學Fab Five於1992年在美國大學籃壇初登場並產生核彈引爆級影響力的25週年紀念。

基於這個因緣,順勢重溫了Mitch Albom於1993年出版的《Fab Five》,以及ESPN在2011年製作的30 for 30同名紀錄片《Fab Five》。這個溫故的過程也喚回了些許青春記憶;我的年紀大Fab Five兩屆,所以當時也在大學,完全能夠感受到那股革命性的影響力──是的,Fab Five所帶動的黑襪、黑色球鞋、超長球褲(baggy shorts),當時也在太平洋此岸的台灣流行著(雖然Michael Jordan對黑鞋的貢獻也要記上很大一筆)。同時,在街頭見到青少年穿著Michigan Wolverines的夾克,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全文請見此

小熊印地安人的羅斯福遊戲,與那些籃球詛咒

Roosevelt_Game-p1

芝加哥小熊和克里夫蘭印地安人的世界大賽第七戰打到延長,小熊終以8-7打破108年來的魔咒奪冠,有朋友提醒,此役比分剛好是前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所說的「最佳棒球賽比數」。小羅斯福還真說得沒錯,此役精彩萬分。

1937年1月23日,時任總統的小羅斯福原定出席一年一度的棒球作家晚宴,但因公取消行程,改以寫給紐約時報記者James Dawson的一封書面信函向在場者致意。他在信中稱讚棒球記者,是美國在邁出大蕭條路上,維持國民信心和希望的關鍵。最後,他說自己是那種希望看到很多攻守過程、期待球賽值回票價的球迷,「我認為最好的球賽比數是兩隊加起來不低於15分,也就是大約8比7。」

Continue reading “小熊印地安人的羅斯福遊戲,與那些籃球詛咒”

愛有多強,恨就有多強:一部記述籃球場仇恨動員的紀錄片

RS332334_20150311_13788.jpg

用仇恨來動員,似乎永遠比以愛動員來得簡單,政治場域是如此──例如ISIS和台灣的洪素珠事件,運動場上亦復如此。球迷往往是因為愛某人某隊,所以自動的對他們的對手形成了仇恨意識,抑或很單純的不喜某人某隊而集結成群形成力量,嚴格來說,不算是被第三方動員出來。

身為一個80年代成長的老球迷,我很能了解那份仇恨是怎麼回事。當時如果有人喜歡湖人隊和魔術強森,那麼他幾乎就非得痛恨塞爾蒂克和大鳥柏德不可;同理,如果你喜歡喬丹和公牛,大概也會痛恨活塞和尼克。塞爾蒂克輸了一場球,爽度等同於湖人贏了一場,如果大鳥被對手守到只得9分,更是快樂得不得了,嘴上說不定還會說出「大鳥原本就是被高估的球員」這些話。那種與球員球隊共榮辱的感受,甚至到了每場季後賽之前會比球員還要緊張,經常希望大鳥柏德下樓梯跌斷腿、吃到不乾淨東西大烙賽的「病態」程度,實在是入戲太深。

不知道我的感覺有沒有錯誤,不過當代似乎這種仇恨減少了,或許是因為NBA球隊和球員之間的rivalry減少的緣故。球隊彼此間的競爭當然還是激烈,但是那種「東邪西毒」式的跨聯盟仇家,以及分區之間的世仇,感覺都不再那麼強烈。

最近看了一部ESPN在去年放映的「30 for 30」紀錄片,片名為「I hate Christian Laettner(我恨雷特納)」,主題就在談論這種球迷針對單一球員的愛恨情仇。此片的出發點很有趣,導演正是為竟然有這麼多球迷同時仇恨Laettner的現象感到興趣盎然,我對此片的喜愛,除了Laettner是我喜愛的球員,同時也是本片透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從宏觀的角度去詮釋籃球場上的仇恨,很值得有興趣的人觀看思考。

全文請見運動視界

板凳也能變英雄──Monmouth大學的場邊笑匠

YNHKEGHKKPKUHWR.20151130041740
(來源:monmouthhawks.com)

美國籃球文化迷人之處在於,因為運動是如此深入到美國人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美國的運動報導比較能夠發掘運動場外、非賽事的面向,先前提過的球鞋、球衣文化是一例,最新的例子則是──Monmouth大學的板凳球員。

位於新澤西州的Monmouth並非知名的籃球名校,它屬於被稱為mid-major(中級聯盟,相對於ACC、Big East等實力較強的大聯盟)的Metro Atlantic Athletic Conference(MAAC)。近年來在前北卡大控球King Rice執教後,戰績有所長進(King Rice於1987-1991效力北卡大傳奇教練Dean Smith門下,曾打進1991最後四強,但只是資質普通的控球),去年戰績18勝15負,聯盟戰績進步為13勝7負,相當不錯。

Continue reading “板凳也能變英雄──Monmouth大學的場邊笑匠”

挖掘籃球記憶與精神:記籃球名人堂Youtube小旅行

150546295_bd9fe71abe_b
(Source: http://www.flickr.com/photos/wallyg/150546295/)

2月14日情人節當天,位於麻州的籃球名人堂宣佈了2015年名人堂候選人的最後12人名單,最後的投票結果,大約在4月份NCAA最後四強時會公佈。另外,還有五人直接進入名人堂。

這12人之中包括教練John Calipari、Bill Fitch、Bo Ryan,以及球員Tim Hardaway、Spencer Haywood、Dikembe Mutombo、Kevin Johnson、Jo Jo White以及傳奇女籃球星Lisa Leslie等人。直接入堂的五人中則包括Louis Dampier、Tom Heinsohn和前NCAA教練George Raveling。

前陣子找杜克大學K教練累積生涯千勝資料時,無意中點選了他在Youtube上面的籃球名人堂演講。名人堂入堂典禮中,入堂者會指名一名引言人,這些引言人大都是他們的好友、教練或是對他們籃球生涯產生重大影響之人,先由引言人簡單介紹,再由入堂者發表演說。

不看則已,一看就上了癮,一發不可收拾,一則接著一則的看,有時笑,有時哭,有時笑中帶淚,開啟了為時數小時之久的籃球名人堂Youtube小旅行。這些演說的人,包括Michael Jordan、John Stockton、Charles Barkley、Dominique Wilkins、Larry Bird、Magic Johnson、Reggie Miller等等,另外還有許多知名教練。

Continue reading “挖掘籃球記憶與精神:記籃球名人堂Youtube小旅行”